新闻专题

铁凝:在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作家网 | 2019-11-13
分享到:

在郭小川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9年11月7日

铁 凝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纪念郭小川同志百年诞辰,回顾郭小川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总结他卓越的文学成就,缅怀他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重温他文本内外洋溢着的生命激情和精神力量。我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参加座谈会的诗人、作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郭小川同志的亲属和友人表示深切的问候。

  此刻,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这样特别的空间里,我尤其感到,我们对郭小川同志的缅怀和纪念,如此真切地连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文学的使命初心。在这片被无数珍贵记忆环抱着的空间里面,充盈、回荡着文学先辈们的歌吟与呐喊,这中间,郭小川的声音清晰可辨。郭小川同志亲身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成长,深度介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建构与发展。他的人生是精彩的,他的人格是伟岸的,他的诗句昂扬真挚,历经岁月的磨洗,在今天听来依然那样响亮、充满了振奋人心的力量。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出生在河北省丰宁县凤山镇。1933年3月,在丰宁被日军占领前,郭小川跟随父母逃亡至北平。在北平,他度过了早年的求学生涯,先后就读于北平蒙藏学校、东北中山中学、东北大学工学院补习班等。在此期间,积极投身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郭小川开始学习诗歌创作,用笔名发表了一系列宣传抗日救亡的诗文。1937年“七七事变”后,经组织安排,他离开北平前往太原。在太原,好友田菲死于日军空袭,郭小川“在极端的悲愤中,带着为他复仇的心情,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在王震同志率领的120师359旅,他以“文艺战士”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郭小川进入延安中央研究院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并于次年列席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最后一天的会议。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郭小川同志成为第一批调往新解放区的干部,先后担任丰宁县县长、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后随军南下投身解放战争,建国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处长。1954年,郭小川调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 1955年秋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正式转至文艺战线工作。在新的岗位上,郭小川迎来了诗歌创作的高潮期。1955年到1956年两年时间里,他创作发表了《致青年公民》《向困难进军》《在社会主义高潮中》等一系列题材重大、昂扬激越的诗歌,成为了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代表性诗人。1957年后,郭小川在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材内容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开拓,《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望星空》等作品,显示出思想探索和技法革新的锐气。1962年,郭小川调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上世纪60年代,他的《林区三唱》《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昆仑行》等诗作备受好评。“文革”期间,即使生活与创作面临严峻困难,郭小川依然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等一系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佳作。

  郭小川同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在“政治抒情诗”这一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的诗歌潮流中,郭小川同志勇立潮头,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诗人。他在诗歌艺术领域勇于试验探索,开拓和发展了“楼梯体”“半格律体”“现代赋体”等技巧形式,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诸多名作佳句,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感染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同时,郭小川同志也是一位坚定的战士。他在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大潮中淘洗自己,在新中国革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淬炼自己,在文艺战线的领导岗位上奉献自己。他的身上,始终洋溢着革命者的活力与热情,焕发着信仰、正义和善良的光辉。他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启迪。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共振的一生。在《向困难进军》中,郭小川说,自己在少年时代,“过早地同我们的祖国在一起/负担着巨大的忧患”。事实上,终其一生,郭小川都是把自己的命运追求,同祖国和民族的前进步伐紧紧联系在一起。面对着侵略者的铁蹄,他勇敢地加入了游行抗争的队伍,进而毅然奔赴抗日战场。解放战争中,他跟随人民军队一路征战,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用热情而敏感的诗句,为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描摹鲜活的形象、勘探精神的空间。《望星空》《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等作品,之所以在当时引起热烈讨论,与其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感知密不可分。在郭小川的笔下,一行行排列开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缩影,是时代生活变迁与心灵跋涉的生动记录。作为诗人,他分担着祖国的忧患,更分享着祖国的希望与辉煌。每当郭小川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凝结了历史记忆的诗句再次被人们吟诵,都会构成对我们的生动启迪:与时代同行、与历史共振的作品,是真正具有力量的,是必定能够长久流传的。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投身火热生活,为人民纵情放歌的一生。郭小川在诗歌中,这样向共和国的青年公民们呼喊:“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它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火热的斗争,/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他自己,也正是怀着无限的真诚,投入到人民生活的海洋之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与主题。“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战斗生活,是其早期一系列革命战争题材诗歌的来源;《致青年公民》等“政治抒情诗”里洋溢着奔放的浪漫主义激情,这激情根植于诗人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的关注、领悟和热爱;《厦门风姿》《边塞新歌》《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等作品,则来自诗人走南闯北的仆仆风尘、来自诗人深入生活和人民的诚心热肠。在《月下集·权当序言》中,郭小川说,文学,“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它应当是从这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一直努力这样做的。

  郭小川同志的一生,是永葆革命理想,为民族培根铸魂的一生。在郭小川身上,“战士诗人”是醒目而生动的标记。这一方面来自他革命战士的身份,另一方面,更是因为他字里行间时时袒露出来的那颗斗志昂扬的心灵。《团泊洼的秋天》里,诗人这样说:“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这动人的豪情与坚定的信念,贯穿于郭小川的整个创作生涯;他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和全部的文字,来表达、传递自己的理想信念,希望以此感染、带动更多、更广大的人。他的诗歌,总是能够给读者带去情感的鼓舞和精神的洗礼,而在其他文体的写作中,这样的志向也从来不曾改变:无论是以“马铁丁”笔名发表的一系列“思想杂谈”,还是后来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撰写的解说词、围绕庄则栋等运动健儿的事迹采写的通讯《小将们在挑战》,都起到了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作用。郭小川其人,是热情、执着、充满活力的,其诗其文也是这样。他曾经这样深情地自白:“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的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热的斗争’。”——他做到了。对于一代又一代读者来说,郭小川的作品,就是精神上的铁质与钙质。

  同志们,朋友们,郭小川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十三年了,四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伟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更加雄伟壮阔的新时代。我们纪念郭小川同志,就是要让他那支蘸满了热情与信念的笔,在我们的手上继续书写和传递,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努力创作出更多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摄影:王纪国)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5/06 17: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