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疫中表情 文学精神:何建明 《上海表情》新书首发在京举办

作家出版社 | 2020-09-14
分享到:

  9月6日下午,由作家出版社举办的《上海表情》新书首发式活动在北京朝阳大悦城上海三联书店举行。本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和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黄宾堂,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出席了新书首发式。参与新书首发式的还有多家媒体、读者朋友,大家对《上海表情》进行了由浅入深的讨论。与现场的读者和媒体朋友一起,分享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和阅读感受。

  张亚丽在致辞中说,这是一部视角独特,体验真实,具有即时性和现场感的抗疫题材的佳作。作者通过亲身体验,发出了对这座大城市的感慨。作为一名怀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报告文学作家,他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从不退缩,总是在第一时间冲入现场采访,发出震人心魄的诘问。17年前北京非典时期,他首次提出“民族危难之际,作家不能缺席”,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采访,写出了《北京保卫战》抗疫现场报告。17年后,在春节困在他乡的艰难时刻,他也没放下手中的笔,而是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上海表情》。这是珍贵的现场记录、历史的重大见证、饱含热泪的喟叹,更是作家献给他所热爱的国家的一片赤子之情。

  “这本书对作者来讲,是一本特别的书”,黄宾堂表示,作品时间点和背景都非常特别,作者在1月15号到4月份被动的圈在上海。春节期间,一人在宾馆,无法到外面采访,这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作家凭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功底,创作了这本有难度的书。书中有浓重的个人化感受和体验,且叙述章节短,节奏短促,画面感、镜头感强,叙述色调上或疼痛、或激愤、或温暖,一种种鲜活的表情展现出来,各式各样的表情共同组成了“上海表情”。作者巧妙的反客为主的完成身份转换,通过叙述祖辈父辈与上海的关系,完成了“阿拉上海人”的转换,内心与大城市命运与共,文字真切,有力量感,有感染力。

  现场问到书中最打动自己的内容是什么,何建明说,不是人,也不是事,而是不会说话的楼房、马路、江边……冥冥之中,让他对上海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谈到《上海表情》这部意外之作,他表示,意外和不意外是相对的,即使自己不在上海,也会从北京飞到上海,深入一线采访。

  “见到太阳真好,明天后天……我想天天见到你。”现场诗朗诵环节,倾听了作者何建明于疫情中写下真情的诗:《见到太阳真好》《致黄浦江:你在流动,我心泪随动》。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诗朗诵,震撼人心的疫情画面,感人至深的背景音乐,将在座听者的心带回到疫情现场。“这是一场生死较量……只有听从一个号召:保护自己和亲人,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

  那一刻写出了自己的真情,何建明说,“满街没有人,老百姓只听到外面的声音,没有像我一样去到外面观看,这是我独特的一个视角。这种表情,既是现实的,又是文学的,这就是上海表情,一个有爱的城市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灿烂,这本书既是书写了上海,也书写了中国。”

  何建明表示,真实的反映客观世界,在这个客观世界行走闪光着思想,迎着时代发展的曙光,这是作家应该完成的使命,也是作家应秉持的文学精神,中国的作家首先看到的应是主流的方向。

  这是一部即时性、现场感又有理性思考的作品,著名作家何建明一如既往,大疫面前不缺席,以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为切入点,表现了上海人面对疫情快速、果断、不掩真相、全力以赴和精到细致的“上海精神”和“上海方案”,既有政府层面的管理运转智慧,又有普通个体对待疫情的心理承受过程和生动的感人故事,是一部及时鲜活有温度的作品。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9/15 13: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