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万紫千红总是春 ——新时代文学近十年来发展述要

文艺报 | 2024-08-16
分享到:

万紫千红总是春 ——新时代文学近十年来发展述要

白烨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讲话》就文艺的发展繁荣需要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阐发了新论述,阐扬了新观点,提出了党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的新要求与新希望。《讲话》甫一发表,即在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与强烈共鸣,对于文艺工作者在新的历史方位充分认识文艺工作的特殊功用、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文艺创作和文艺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大力推动文艺事业的持续繁荣和更大发展,都给予了强力的思想指引和极大的精神激励。

  时间已过去整整十年,回顾十年来的文学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系列文艺论述精神的指引下,作家艺术家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呈现出崭新的样貌,文学创作各个门类都获得了丰繁的成就。在《讲话》的结尾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宋代哲人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著名诗句,对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事业提出了殷切期望。经过十年的努力,如今的文坛,“百花齐放”的局面正在日益迫近,“万紫千红”的盛景日渐呈显。文艺工作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当代文学事业蓬勃发展。

一、《讲话》精神的重要启迪与强力指引

  《讲话》发表之后,在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极大的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新的提升。一是对于文艺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得到了高度增强。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普遍深入人心。三是对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深切体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着重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五个问题,系统阐述了文化繁荣的意义、文艺事业的作用、文艺创作的导向、文艺工作的重心等要点与要义。这些重要论述与论断,既抓住文艺的规律与特性,又切近文艺的现状与走向,许多论述都钩玄提要,又发人深省,具有高度的思想引领性与现实针对性。

  《讲话》发表之后,在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与极大的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认真学习和深入研读的过程中,掌握其要点,领会其精神,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有了新的提升。概要地来看,这尤以三个方面的认识变化较为明显,提高最为显著。

  一是对于文艺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得到了高度增强。在《讲话》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引述了大量的中外文艺名家大师以经典文艺作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实例,生动地阐明了民族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他从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文化繁荣需要优秀文艺作为引擎的高度,论述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前进动力,得出了“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的重要结论。这样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论述,深入揭示了精神的力量与文化的作用,突出地彰显了文艺的地位与作用、文艺家的责任与使命。这样一个对于文艺事业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在此后的重要讲话中,都有不断的重申与强调,如“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等。这些重要论述都启迪着文艺工作者超越个人爱好的角度和职业选择的层面,从民族复兴、国家所需、时代责任、历史使命的高度和大局,去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文艺工作,更好地从事和把握文艺工作,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把文艺工作与“国之大者”紧密联系起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普遍深入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并着重论述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和“文艺要热爱人民”三个维度,详切阐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旨与要义,并以鲁迅、柳青、贾大山等现当代经典作家为例,评点了他们在“为人民”和“热爱人民”等方面的典范作为与独特追求。这些重要论述,多维度地论说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重要性与主要着力点。在这里,衡量作家的,是人民的诉求与需要;检验作品的,是人民的情感与喜好;滋养创作的,是人民的实践与生活;成就文学的,是人民的理想与精神。人民在这里,是文艺创作的中心导向,是文艺家的终极坐标,是文艺生活的根本轴心。可以说,这些沿波讨源又环环相扣的论述,不仅对文艺“为人民”的根本方向构成了坚强而有力的支撑,而且在文艺“如何为人民”上,以遵循规律和联系实际的分说与细读,提出了具体的办法与实现的措施,从而构成了色彩强烈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体系化的理论建构与文艺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讲明了文艺工作为什么要“为人民”,而且教导了作家艺术家在文艺创作中如何“为人民”。这些都为广大作家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人民生活、书写人民史诗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向、增强了定力、提供了动力。

  三是对于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深切体认。在《讲话》关于几个重要问题的论述中,习近平总书记都谈到文艺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如:“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在谈到“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时,他向文艺家提出“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社会、文艺与生活的论述与要求,启迪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文艺与现实生活、当下时代的密切关联,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文学姿态,使作家艺术家极大地提高了为时代抒情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有力地增强了为现实留影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二、主题创作引领报告文学多点开花

  报告文学写作,或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新变,或状写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或关注普通百姓的民生民计,或描写各行各业的英模典型,以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姿态,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一道前行

  在当代文学诸类体裁之中,发展进步极为显著的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因为具有“短、平、快”的突出特点,常常被人们看作是文学的“轻骑兵”。紧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跟进的报告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在继续保持“快捷”特点的同时,不断添加了深沉与厚重,越来越具有了负重前行的模样。报告文学写作,或反映社会生活的种种新变,或状写国家建设的重大工程,或关注普通百姓的民生民计,或描写各行各业的英模典型,以脚踏实地、行稳致远的姿态,真正做到了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一道前行。报告文学的这种负重涉远、奋勇向前的情形,使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报告文学在诸多文学体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报告文学的特殊作用越来越不可或缺。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报告文学的特点与优势,都在于它与时代的密切勾连,在追踪时代脚步、紧扣时代脉搏中,向人们及时而准确地提供有关时代的报道与报告。进入新时代以来,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尤为集中和鲜明,这主要表现为主题创作日益成为创作中引人瞩目的重要现象。这些年,因为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节点和重要事件,推动了主题创作多点开花和长足发展。在近些年的报告文学创作中,这样的大题材、大主题的报告文学力作纷至沓来,呈现出极为繁盛的景象。如表现创党历史与建党伟业的《革命者》《孕育》《天晓——1921》《红船启航》《望道》《信仰》《靠山》《乳娘》等;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的《浦东史诗》《为什么是深圳》《快递中国》《敢为天下先:中国航展二十年》《东方大港》等;书写科技成就与重大工程的《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大机车》《中国北斗》《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国家责任》《国家至上》《强国记》等;描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乡村国是》《塘约道路》《出泥淖记》《悬崖村》《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人间正是艳阳天》《下庄村的道路》《山海闽东》《诗在远方——“闽宁经验”纪事》《金青稞》《江山如此多娇》《幸福的旋律》《新山乡巨变》《神山星火》等;状写时代楷模与英雄模范的《山神》《张富清传》《袁隆平的世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农民院士》《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张桂梅》《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一生只做一件事——“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将军和他的树》《奔跑的中国草》等。

  这些作品在题材独到且重要、主题重大而突出的同时,都普遍具有精深的思想性与精到的文学性桴鼓相应的鲜明特征,作品因充满生活底气与时代豪气,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这也向人们表明,报告文学写作在追求主题的突出与鲜明的同时,完全可能讲究表述的生动与形象,使其在精深的思想性中兼备精彩的文学性。主题性写作的这样一个总体特点,在一些不同题材与主题的报告文学力作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徐剑的《天晓——1921》以我党创建初期的革命先驱和主要成员为线索,描写我党从思想上到组织上的建党过程。在作品叙述中,作者既注意述事,又注重写人,既注意写作中采用的素材和史料的真实性,又特别注重事件表述与人物描述的文学性。作品中所写的参与创党和建党的革命先行者,每一个都有突出的个性,从而读来生动引人。

  铁流的《靠山》以河北、山东等根据地的普通民众在革命战争期间舍生忘死地“支前”和“拥军”的生动故事,突出表现了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牢固“靠山”的主题。作品在由“支前”连缀起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典型事例的故事叙述里,讲述“支前”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既片段式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又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成因在于“兵民是胜利之本”。

  纪红建的《乡村国是》以现场采访和事实纪实为主,详切描写了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贫困山村的脱贫过程,尤其是作者在对脱贫乡民和扶贫干部的采访中,抽丝剥茧,寻根问底,有意引导被采访者有话就说、实话实说,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脱贫者的自诉、扶贫者的自述相结合的鲜明特征。这种自我倾诉式的表述,使作品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又平添了真情流露的意味,整个作品洋溢着真切的氛围。

  何建明的《诗在远方》,以宁夏闽宁镇的从无到有和化身“蝶变”,书写了这个易地搬迁的吊庄子由“村”至“镇”的奋斗史,红寺堡区从“不毛之地”变成“移民新区”的发展史。作者注重人物的描写,移民谢兴昌、孛云峰等从普通小人物变成致富带头人,福建扶贫干部林月婵数十年为闽宁协作劳碌奔走,福建援宁专家林占熺用“草菇”技术帮助移民致富等故事,都令人十分感动。

  陈启文的《为什么是深圳》,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深圳全面崛起的具体过程为场景,通过华为、腾讯、大疆和云天励飞四家新型民企的艰苦创业与科技创新,讲述了它们由小到大和从弱变强的传奇故事。作品在生动描述企业家们“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记录了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强力推动作用,以及深圳市政府积极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由此,作品以令人信服的典型例证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是深圳”这一时代之问。

  黄传会的《仰望星空——共和国功勋孙家栋》,以孙家栋院士的科研人生为主线,真实记录了孙家栋自首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60余年来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作品别具一格之处在于:一是描写了孙家栋周边的不同代际的科学家,事实上构成以孙家栋为主角的航天科技领域的群英谱;二是从“两弹一星”到“五大工程”,总体上写出了以孙家栋为主线的航天科技创新的交响曲。因为作者把科普性与文学性做了有机的结合,作品语言精准,叙述流畅,故事生动,读来感人。

三、“书写人民生活”推动长篇小说力作迭现

  进入新时代,既高扬正气、又接连地气的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显著增长。这主要表现为:党史题材写作明显增多,丰厚的思想内容与精巧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现实题材中,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力作不断涌现,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

  长篇小说因为篇幅较长、容量较大,适于反映广博的生活、塑造众多的人物,具有“时代的百科全书”的特点,创作的难度较大,更为人们看重。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既把长篇小说作为考量一个作家创作水准的主要文体,也把长篇小说看作是衡量一个时代创作成就的重要标记。

  长篇小说在依流平进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题材的多样与写法的多元。进入新时代,作家们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使得既高扬正气、又接连地气的作品数量与质量都有显著增长。这主要表现为:党史题材写作明显增多,丰厚的思想内容与精巧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现实题材中,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力作不断涌现,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这样两类写作,在过去被人们习称为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两座双峰并峙的艺术高峰。人们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经典作品,有“三红一创”(《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青山林”(《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的缩略性概括,这些作品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两大题材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今在这两个题材领域,长篇小说创作一直在稳定发展,好的和比较好的作品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其中,比较值得注意的重要作品,党史与革命历史题材方面,有《牵风记》《血梅花》《千里江山图》《远去的白马》《乌江引》《群山呼啸》《觉醒年代》《东进》等,农村和乡村振兴题材方面,有《战国红》《海边春秋》《经山海》《琵琶围》《雪山大地》《宝水》《暖夏》《大娄山》《白洋淀上》《芬芳》《花灯调》等。

  这些作品的联袂而来,不仅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乡土题材的长篇小说写作,延续了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传统优势,而且以新的思想蕴含和新的人物形象,打上了作者的艺术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实现了在小说创作上的承前启后与推陈出新。如朱秀海的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主要描写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与军旅生活,但小说以误打误撞地进入作战部队的女民兵赵秀英为主角,使得作品展现出一种别样的风景。在战场上,她冒着生命危险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之后,赵秀英回到山东的老家,回归一个农家媳妇的本位身份。通过赵秀英这个特殊的“兵”,作品写出了普通党员的革命觉悟和斗争精神;经由她的“民”与“兵”的身份转换,又揭示了革命战争实际上是人民战争的本质属性。还如乔叶的《宝水》,题材属于脱贫攻坚方面,写法却另辟蹊径,由报社女记者地青萍退休之后寄居宝水村的独特角度,描述了一个旁观者对于山村新变的亲历亲见,一个外来者对于乡村振兴的全情投入。在作者生动刻画的系列人物群像里,有一位人称“孟胡子”的孟载,这个体制外的职业规划师,为了宝水村的“美丽”不遗余力,为乡村的振兴殚精竭虑。这个人物在类似题材的作品里并不多见,而由这个人物,作品也表现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型人物的种种特质,也预示了未来乡村发展的某种新的可能与新的走向。

  贴近人民生活,书写各色人物,也使得现实主义成为长篇创作中引人注目的主流倾向。一些资深小说作家,凭靠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和出色的艺术经营,在平民人物的塑造和日常生活的写作中以小见大、以微知著,写出了以平民人物为主角、以平民生活为内容来表现时代情绪和社会变迁的长篇力作。如陈彦的《装台》、刘庆邦的《黑白男女》、东西的《篡改的命》、迟子建的《烟火漫卷》、梁晓声的《人世间》等。这些作品中,有的获得茅盾文学奖,有的被改编为影视剧后广受好评,充分彰显了这类作品的独特优势和这种写作的广阔前景。

  新时代长篇小说中,一些作品血肉饱满、脱颖而出,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细加品味,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基础上,经由作者的苦心经营和精心打磨,使得作品别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届和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一些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长篇小说《人世间》着力展现一户普通市井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气韵。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坚持和光大了现实主义传统。长篇小说《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艺人的人生起伏为切入点,把台上的“戏”与台下的人生连通起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长篇小说《北上》,以历史与当下的两条线索,讲述家族家国与运河的紧密关联,展现了一条河流的历史和一个民族的秘史。因故事独到、人物独特而获得广泛好评的,还有《群山之巅》《望春风》《陌上》《上庄记》《曲终人在》《星空与半棵树》《云中记》《锦绣》《家山》《换届》《爹》《大辽河》等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向人们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充沛活力与现实主义方法的深厚魅力。

四、网络文学向着“有生力量”的方向健康成长

  网络文学向着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玄幻、仙侠等创作类型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库藏中寻找资源和汲取营养。以当下的乡村振兴、城乡变革、工业重器等新的现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在逐年稳步上升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而快速兴起的网络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壮大和繁衍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文学与文坛的重要构成。这种重要性,既体现于网络文学自身的迅速成长与强势崛起,还体现于网络文学在多方面给予整体文学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对于构成比较复杂、样态十分纷繁的网络文学,人们还有一个认识与接受需要不断深化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不仅把新兴的网络文学纳入视野,而且还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很高的期待。他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近些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这些人中很有可能产生文艺名家,古今中外很多文艺名家都是从社会和人民中产生的。”他特别希望通过联系、团结、吸引和引导等手段和方法,使这一全新的文艺板块“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人们认识网络文学的价值与特点,网络文学从业者认清自身应有的责任、追求更大更高的目标,都有极大的启迪意义与重要的激励作用。

  从文学的组织管理方面来看,新时代对于网络文学创作的联系与引导一直在不断增强和延伸,有关的管理机构与机制也在不断建立和健全。2015年,中国作协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一批网络文学知名作家与评论家进入委员会。2017年,中国作协联合浙江省作协和杭州市文联,三方合作建立中国网络文学研究院,这也是国内首个网络文学研究基地。2018年,中国作协正式成立网络文学中心,进一步完善联系新的文学群体、引导网络文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强化了服务职能。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连续举办网络作家高级培训班,一些省市作协或网络作协纷纷举办作家培训班,请传统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课和对话,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交流,给传统文学了解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借鉴传统文学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同时,网络文学自身也通过一些举措和途径,不断加强自身的经典化进程。这些有关网络文学的专门机构的成立与运作,对网络文学的开发与调研、创作与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良性发展。

  从创作方面来看,网络文学也逐渐走出早期“野蛮生长”的阶段,向着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方向不断迈进。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国作家协会连续举办优秀网络文学推优活动,每年都从大量的小说作品中,经过推荐、初评、复评、终评等环节,推出年度30部左右优秀作品的推荐名单,在文坛内外引起广泛影响。随着推优活动的不断进行,网络文学原有的“虚构”类型(如玄幻、穿越、仙侠、异能等)一家独大的现象开始有所改变。玄幻、仙侠等创作类型更注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库藏中寻找资源和汲取营养。以当下的乡村振兴、城乡变革、社区生活、工业重器等新的现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现实题材作品,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在逐年稳步上升,并得到大批读者的关注与欢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时代主题,一些有志于现实题材写作的网络作家,投身于时代生活的热潮与激流,以富有生活底气的故事和卓具时代豪气的人物,讲述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抒写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使网络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现实题材方面的优秀之作。比如,描写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大江大河》《复兴之路》《大国重工》《传国功匠》等;讲述各行业劳动者创业经历与奋斗故事的《朝阳警事》《青春绽放在军营》《明月度关山》《上海繁华》《幸福不平凡》《大山里的青春》等。网络小说中现实题材创作的崛起与发展,既与中国作协等设立的网络小说排行榜的持续力推和各大网站的强力推送有关,也与网络作家自身的成长进步和姿态调整有关。这种现实性的增强既给网络文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给整体的文坛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放眼网络文学艺术全局来看,通过培养优质IP,出售版权进行影视、游戏等一系列改编来寻求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已成当前网络文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说,多种元素的跨界联姻和融合发展,多种力量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向人们展现了网络文学的多种可能与良好走向。网络文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它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因而既扎根于巨变中的中国现实泥土,又带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它在吮吸着各种营养促使自身的不断健康成长中,也理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由此,人们有理由对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文艺所提出的“引导他们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的期望满怀信心。

  (作者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08/16 15:3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