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曲喜平
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吉林省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作品见于《小说选刊》《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江河文学》等,有多品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
每一只酒杯里,都浮动着一颗有趣灵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中又少不了酒。于是,当我看到这书名不禁为这本书的主编拍案叫绝——酒事与江湖两个词的组合,简直就是天作之合。等到翻开书,见到那些在报刊、在书店乃至在网络经常见到的熟悉的作家名字——王彬彬、肖鹰、王干、孟繁华、苏童、范小青、冯秋子、格非、刘醒龙、高洪波、周大新、穆涛、王怀宇……这书里的任何一个名字,都是当今文坛上让人仰视的存在。如今这些著名作家学者“聚”在一起畅谈酒事,更是让读者期待无比——这些文坛大咖们眼中的酒事,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读写酒的文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名家笔下的酒故事更是让人期待,似乎打开书页就能闻到一股浓浓的酒香,也正如本书的主编丁帆先生书的序言《酒事江湖 别样人生》直接点题,字里行间弥漫着醇厚的酒风诗韵。从苏东坡的“诗酒趁年华”到韩愈的“呼酒持劝君”,再到陆放翁的“方我汲酒时,江山入怀中”,乃至白居易的“小酌酒巡消永夜,大开口笑送残年”……旁征博引谈笑古今,再结合自己各个生命阶段的饮酒故事,令人读来既莞尔一笑又掩卷深思,颇有一种借酒悟道的禅意蕴含其中。
本书一共就分两个部分,似乎是上下篇,然而从每一辑的名字就能看出,这两个部分其实就是按照文章的风格归类的,完全分不出上下来。看看,第一部分题目叫“结庐在人境”,自然就让人联想到“大隐隐于市”高人逸士的酒风酒韵了。第二部分的题目叫“把酒问青天”,不用说,自然豪放豪迈的,兼有一点点孤独寂寞的意味在其中。
开卷第一篇,是王彬彬的《“曾因酒醉鞭名马”》,写的却不是他自己,而是写郁达夫的饮酒轶事的。说是酒事,其实是人事,谈的是酒品,其实酒品中透着人品。作为著名评论家、文史学家的王彬彬写郁达夫酒事,举重若轻角度极为独特——以郁达夫的写酒的旧体诗为主线,似乎酒贯穿了郁达夫先生一生的跌宕起伏、喜怒哀乐,更是在一首首酒诗中,映照出郁达夫先生的生命光芒来。“四壁旗亭争赌酒”“醉拍阑干酒意寒”“曾因醉酒鞭名马”……似乎每一行诗句都有着郁达夫浓郁的忧伤与不甘,同时也透着深深的感时忧世的赤子情怀。不信就看看他写给鲁迅的那首《赠鲁迅》就知道,他心中依然燃烧着一团火,也许那团火就是酒点燃的:“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肖鹰笔下的“第一次酒醉”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而他从酒里的感悟,更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的酒之趣和人生启迪“真好饮者,对于饮酒自有独到的幽微的体味。酒之为物,妙在从容得意,妙在兴趣。一杯在手,细斟慢酌,或品味思索,或陶然忘机。”“然而饮酒之趣的妙处何在?实在又如晋人陶渊明《饮酒》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詹福瑞的《陪父亲喝酒》则写陪父亲喝酒喝出了深厚亲情、喝出了天伦之乐,也喝出了百姓生计、喝出了人间烟火、喝出了人生况味。余斌的《“生命之水”囤货记》从最普遍饮者,到热捧狂囤高达九十六度的“生命之水”,到最后心生恐惧而弃之如敝履,似一个过山车的历险过程,但从此文可见,余斌先生是酒中的勇敢探路者的存在了,虽然探路最后未能成功,但这个过程也足以称雄文人酒江湖了。
“饮酒界大器晚成”的李明泉,却总结出了“开怀畅谈不在酒,举杯只为聊高兴,虽无名利之困扰,却怀天下修齐平,这是何等空灵恬静而从容的雅致的饮酒之乐之趣。”看来饮酒无长幼先后,只有悟道有深有浅了。陶慕宁的《那一代北京文人的诗酒过从》一文中,写他的景伯伯酒后把电线杆的影子当成沟连续跳“十余道‘沟’”的掌故,实为文人雅谑,做酒资谈。王干先生的《第一次“碰头”》也是借着“碰头”酒,碰出了青春豪迈、碰出了同事情谊、浓郁亲情。当然,还碰出了成长的酣畅与快乐。对于年轻的王干而言,也许成长的滋味就是一次“碰头”酒。王尧的《喝酒时的汉语半醉半醒》,只看题目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还是“斗酒诗百篇”的那种豪放诗意。他说“我们读到的那些传之久远的诗词文赋,都是汉语半醉半醒的状态”,不仅如此,我们喝酒的过程本身就洋溢着抑制不住的诗情,也正如他总结的那样“不管你喝不喝酒,喝多喝少,因为有酒,我们就可以生活在别处。”是啊,我们可以在酒中隐居,我们也可以在酒中营造自己的诗意远方,更可以在酒中创造属于未来属于自己的理想国。
张新科的心中的饮酒也是有章法的“小酒杯里乾坤大。聚会喝酒有基本程序,如同写文章,饱含着‘总—分—总’的逻辑结构”。并且还借着北京的F教授的口说“喝酒就要喝透”。喝酒看是闲事,但若认真起来,还是满满的学问呢,张新科先生喝出了感悟与规律,也喝出了境界与层次“人生不可无。‘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杜牧《池州送盟迟前辈》)孤独、忧愁、痛苦、兴奋的时候,一个人或一群志同道合的的朋友聚在一起,痛痛快快地喝一次酒,绝对是人生的一次享受。”
而张学昕的《小说的魔术师,或品酒师——苏童小说与葡萄酒之考古》以葡萄酒为主线,巧妙地以酒品文,穿起对苏童小说的诸多感受与体悟“葡萄酒为我们提供了万千多变的可能性,小说也是如此”,确实是文学评论中的高明之作。而朱竞写著名文学编辑萧立军的“酒事儿”的《国编酒圣》,看似写酒,其实是写人,写萧老师的仗义、敬业、善良、忠诚和热心,也写了酒醉后的憨态,更写了他“老萧不可一日无酒,更不能没有朋友。这一切都因老萧的仗义、豁达、善良和热情为人。他对文学如同宗教,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他敬重他所爱的编辑职业,如同一位殉道者。”虽然他“前半辈子喝了约八吨酒”,但“他看清了人生和这个世界。”
吴周文的《“大醺”境界》开篇就说“酒,不仅仅是酒水。”那是什么呢?他说“酒里,有人情世故;酒里有事业梦想;酒里有失落的痛苦和进取的快乐;酒里有人世间最真实的人性与友情。”他还说“‘大醺’不是大醉,喝酒者头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清醒。”看上去这话有些自相矛盾,也正是听来有些矛盾的感悟,才揭示了饮酒的真谛。樊国宾在《金陵酒事》中说,“人生没有一点爱恨情仇,真是不配喝酒。”“身后的磨盘那么大名气,也不如眼前的一杯扎啤。”这是何等快意的人生、这是何等潇洒的酒风啊!张清华教授更是在平淡话语中揭示着自古以来颠破不破的“真理”——“酒事儿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酒的价钱其实全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命运的五味交杂,都会随着那个生命的经验而投射进去,成为那酒的品性、神韵、禀赋,或是魂魄。”
在小说作家范小青眼中“醉酒真是件奇妙的事情。”但更多是以女性的目光审视酒事之妙与不妙:“酒之妙,酒之不妙,成也萧何,成败之间,自有奥妙,是成是败,只在你自己。”周梅森先生笔下的《饮酒趣事》,透着一股子豪气,尤其是导演李路的那句“放着茅台不喝太罪过。”把一个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描摹得简直是淋漓尽致;还有那场东北林区的酒,周梅森先生一句“东北林区的人喝酒也不咋地嘛”点燃了一场酒事战火,连著名作家阿来也倒在林区的烧刀子瓶下、醉卧林区了。这酒场情景活灵活现,读来如临其境酣畅无比。还有《我想与酒搞好关系》但也总也搞不好关系——酒量始终没有练出来的朱辉,面对酒的无情伤害,只好无奈地向酒妥协。还有来自东北的作家王怀宇笔下的爱酒人士《同事老康》,虽然酷爱喝酒、并且不避嫌地参加基层作者的吃请酒局,但他总是以百般热情为基层作者编稿改稿,用一种无比敬业的偿还酒场人情,酒杯摇晃中映照出一位普通老编辑身上的小瑕疵、大情怀,谁又能说,这样醉后的人物不可爱呢?著名作家兼编辑穆涛的《子不语》借袁枚的《子不语》中的三个酒鬼故事“偷酒的夜叉”“贪酒鬼”“官话鬼”。每个故事中的酒鬼,性格各异,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爱喝酒,三个故事中的酒鬼,都在尘世有着倒映的影子,不信,你细品细品,身边肯定找得到。
著名小说作家苏童的《往事的酒杯》里,满满的都是故事,有舅舅家的酒瓶子,也有大学里的第一次醉酒,也有采风中的被酒伤身……但不管怎么说,苏童对酒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的确,每一只酒杯里,都浮动着一颗有趣的灵魂。
每一场酒事,都有着一段或平淡无奇、或火爆热烈的故事与传奇,但无论是哪种情景,都是一个最难忘的记忆——即使喝多了思维断片儿的人,也都还记着喝醉之前的那些酒场故事。要不然,《酒事江湖》怎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呢?文坛和学术界的大咖们的酒事江湖如此精彩,而你的酒事江湖又是什么样呢?不妨回想一下。当然,如果手上有一杯小酒帮你回想,可能会更有意思。
《酒事江湖》
丁帆 著
作家出版社2022年出版
编辑推荐
一个饮者一生所经历的饮酒故事数不胜数,尽管故事会以各种喜怒哀乐的不同形式登场,然而,毕竟都是一场场人生中最真切的人性释放话剧。人生如酒,酒如人生,记录下人生中最有灵魂感触的这一刻,也许就是饮者对世界的一个最好交待。
——丁帆
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
——苏童
内容简介
文人的酒事江湖别具一格,散文集中集合了百位文人的喝酒故事,散着酒香的文字或浸润了古代士大夫的风骨,或遗世独立着古代诗人之洒脱,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借着酒意,作者们有的记录少年时喝酒的懵懂之态,有的记录中年之困境,有的思索人生意义,百位作者书写了百种酒事,百篇酒事展现了万千人生。
作者简介
丁帆,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舒晋瑜,《中华读书报》编辑、记者。